1980年,河南省举行豫剧流派汇演,大家公推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为“五大名旦”,她们五人所开创的流派也构成影响深远的豫剧五大流派。
其实,在20世纪30年代的省城开封,戏迷口中就曾出现过豫剧“三鼎甲”的称谓。
1938年春,和陈素真、常香玉一起被观众誉为豫剧“三鼎甲”的,是著名女演员司凤英。
陈素真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榜眼,则是美丽的司凤英;常香玉是第三名。
司凤英是土生土长的开封人,1917年出生,小名叫二妞。
二妞从小没娘,爹是个混混,吸毒打牌,根本就不管她,小小的二妞就靠在相国寺捡煤核为生,有时哪个演员见她可怜,也会给她一碗饭吃,就这样饥一顿饱一顿地活下来了。
在相国寺捡煤核也有个好处,可以听不打钱的戏。也许正是这段经历,奠定了司凤英一生事业的基础。1928年,司凤英11岁时,拜在大相国寺国民戏院的武生演员杨吉祥门下学戏。第二年,12岁的司凤英正式登台演出,干脆跟了恩师杨吉祥的姓,取艺名杨金枝,很快就在开封唱红,成为国民戏院的台柱子。
展开剩余81%1934年,陈素真从杞县回来后一炮打红。
不久,司凤英应邀到郑州普乐戏院演唱,在郑州也闯下了响亮的名头。
在郑州期间,司凤英曾和同样来自开封的著名生、净行演员赵顺功联袂演出。赵顺公的表演很有特色,在《刀劈杨藩》中,司凤英扮演樊梨花,赵顺功扮演杨藩,在两人见面的一场戏中,樊梨花有一大段精彩的唱词责备杨藩,杨藩则无一句唱词,只是运用各种架势造型,以神色情态的不同来表达内心的激烈变化和复杂心情,使人物形象跃然而出。
两年后,1936年,已经红透开封的陈素真,因为上海百代公司灌制第一张豫剧唱片,累坏了嗓子,不得已离开舞台,之后又和樊粹庭到北京治疗、学戏,樊粹庭创办的豫声剧院转让给李秀峰经营。
李秀峰为了使豫声剧院再现辉煌,花重金请来了司凤英。
这时的司凤英,已经从拣煤核的丑小鸭变成了名震省城艺坛的白天鹅。
1937年,美国胜利唱片公司来开封召集演员灌录唱片,司凤英独占鳌头,录制唱片多达8张,16面。
豫剧“三鼎甲”第三名的常香玉也灌录了唱片,只灌录了4张8面。
这个记录也从侧面反映了陈素真、司凤英和常香玉的走红程度,并驳斥了著名豫剧导演石某“三鼎甲”不存在的论调。
豫剧老艺人和开封的老观众都说,在豫剧“三鼎甲”中,唱腔演技各有特色,但要论起长相来,司凤英要算略胜一筹。
常言说:“红颜薄命”。美丽的容颜,带给司凤英坎坷凄惨的命运。
司凤英在舞台上演出了多个巾帼英雄的角色,赢得了观众的赞誉,但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1938年5月开封沦陷前,陈素真、常香玉等大批演员坚决不与敌寇共一片蓝天,纷纷逃离开封,而司凤英却选择了留下。
关于司凤英留在开封的原因,众说纷纭。
有的说,司凤英当时是坠入情网,留下来等人;有的说,司凤英因为她不务正业的弟弟得罪了国民党的一位军长,被军长借故枪杀,因此使她对国民党军队心怀怨恨,宁愿待在沦陷区;更多的人则说,司凤英被王道挟持,身不由己。
王道是横行开封的著名黑帮头目。开封沦陷后,王道媚日投敌,摇身一变,成了日伪“豫东招抚使”,曾主持特务机关“西山会馆”多年,双手沾满了抗日志士的鲜血,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汉奸。
就这个王道,还是个“多情种子”,在开封沦陷前,就为司凤英优美的演技和端丽的容貌倾倒,大献殷勤,三日一宴,五日一请,带司凤英到“第一楼”、“又一新”、“稻香居”等开封有名的饭店赴宴,“捧”得最为卖力。
司凤英出身穷苦,当时虽然名气很大,却也不过是个20来岁的少女,难免被眼前的繁华迷惑,芳心摇动,把王道看作是可以寄托终身的人。
开封沦陷不久,司凤英就在一些势利小人的撮合下,和王道结婚,住在午朝门附近的一个深宅大院里,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7年息影梨园,绝迹舞台。
刚结婚时,司凤英确实有过一段锦衣玉食、高车驷马的“好”日子,随他在青岛生有一子。
但新鲜劲一过,王道就把她抛到了一边,一代名伶就此沦为瓶中花、笼中鸟,完全失去了自由,在人间囹圄中受尽屈辱欺凌、折磨蹂躏。
1942年,司凤英因不堪欺侮,曾吞金自杀,结果没有死成,反倒染上了鸦片烟瘾。
1945年日本投降后,大汉奸王道恶贯满盈,被国民政府枪决,其家人也四散流落,司凤英一下子又落到穷愁潦倒、孤苦无依的境地。
息影舞台多年的司凤英重登舞台,在开封献艺,当时曾有不小的轰动,场场爆满,可是时间不长,社会上要求惩办汉奸的呼声日益高涨,司凤英慑于惩办汉奸的强大威势,再次销声匿迹,离开开封去了外地。
为了活命,司凤英辗转南下,来到河南与安徽交界处的界首,投奔著名豫剧演员徐文德、徐艳琴夫妇。
在徐家住了七八天后,司凤英要求登台演出,戏报一贴出来,观众就争相买票。但是,等到该登台时,徐艳琴发现,司凤英不会化妆了,嗓子也发不出音了!
一个前途无限的优秀演员,就这样毁在战乱和大烟之下。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休养和治疗,司凤英的嗓子有所好转,但再也不复旧日光彩了。
1952年,司凤英曾在滑县教戏。有人说自日本投降以后,司凤英好像变了一个人,她“怯于见人,羞于言笑,只专心演戏,绝口不谈往事,更不谈前些年的生活情形。”
后来,司凤英为生计所迫,一路向东,加入到范县和山东的聊城豫剧团演出,1954年随山东代表团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一等奖。
1962年,司凤英应邀回河南参加名老艺人座谈会。
1963年,河南省想调司凤英到省艺校任教,被司凤英婉拒。
1965年,司凤英参加山东省第二界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了拿手好戏《三击掌》,受到好评,获得“老艺人奖”。
此后,司凤英在多个剧团、艺术学校担任教师、辅导员,直到1981年5月与世长辞,再也没有踏足故乡开封。
司凤英一生除了那十年的掌声与辉煌,及那十年的不幸与沉沦外,其他年华都是在极度平凡的生活中度过的。
没有掌声,也没有传奇,甚至什么也没有留下。
她留给人们的只有他的故事,她的名字,及少得可怜的录音资料,仅此而已。
发布于:山东省2024配资-2024配资官网-配资专业证券配资门户-股票配资精选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