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斗智斗勇妈妈群(3)
8月22日 20:00
壮壮妈
受不了!好想快点开学,娃儿天到黑抱到手机耍,吼不到了。
小雨妈
7''
一样的,回答永远是“马上,再玩10分钟”,不鼓捣没收就一个10分钟接一个10分钟。
宇航妈
我那天一气之下把家里网断了,结果我儿三天不理我了,心力交瘁。
想想这事儿,都“一个头两个大”
暑假接近尾声
假期家庭的“必经景点”——手机拉锯战
愈演愈烈
老母亲看到娃娃耍手机就百爪挠心
叛逆期的娃更是
一没收手机就炸毛
一断网就冷战
简单粗暴地没收、断网、改密码管用吗?
尤其是孩子正处在“你越管我越反着来”的年纪
“物理隔离”的结果就是
越想控制,孩子越想反抗
轻则大吵一架,重则关起门来不搭理你
亲子关系说冻就冻
不要慌!
本期,小编特别求助到
成都市锦江区师一学校蒋伯瀚书记
来为大家支招~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手机管理一直是这个时代困扰我们很多人的问题。不过,现在大家都越来越能够感受到,高压管控从来不是解药,反而会让“手机问题”成为亲子情感的屏障。要真正破解困局,我们首先得琢磨:手机里到底是什么在吸引孩子?
接下来
分四个方向
来给大家一一解答:
孩子就是家长的 “人形复读机”。
儿童行为研究证实,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行为模板——当我们自己在孩子面前时,都手机不离手,孩子就会默认“手机不离身是正常状态”。
这个时候,直接去制止孩子玩儿手机,只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在“双标”。
正确操作:明确边界
除了父母少刷点视频这些老生常谈的建议之外,这更是一个绝佳的时机,可以明确为孩子树立起手机使用的“边界感”。
这个过程是在告诉孩子“手机是工具,不是生活的全部”,向孩子说明“妈妈刷会短视频,放松 10 分钟就好”“爸爸这周末看球赛,仅限在这周末,平时不这样”。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这在以后任何亲子关系问题处理中都会“事半功倍”。
其实,手机和“防沉迷”本就是一对“反义词”。
短视频一划一个新花样,游戏一关一个大奖励,社交软件发个动态秒收点赞……本质上是利用即时反馈机制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
每一次滑动的新鲜感、每一次胜利的成就感,都在强化 “再玩一会儿” 的渴望,成年人难抵诱惑,何况心智未熟的孩子。
神经科学研究显示,负责自控力、决策力的大脑前额叶皮质,要到 20-25 岁才能完全成熟。
这意味着青少年的 “延迟满足能力”尚在发展,面对“即时快乐”时,难像成年人那样权衡利弊。简单要求孩子 “靠意志力戒断”,其实是对孩子成长规律的无视。
正确操作:制定边界
从“你必须听我的”到“咱一起定规矩”。核心不是消灭手机,而是培养孩子与手机共处的能力。
比如,从日常家庭会议开始,让孩子从“被管教者”变成“问题解决者”,共同制定《家庭手机使用公约》,让他觉得 “这是咱全家的约定,不是针对我”。
如果孩子约定后依旧还总是讨价还价,甚至偷偷玩。
不如换个思路——用“赚奖励”代替“被惩罚”。
✨比如:每次孩子主动按时交还手机、遵守使用规则,就可奖励1积分,当积分累计到一定数量,就能兑换各种孩子最为期待的“特权”。
把枯燥的“必须遵守”变成了充满期待的“我要争取”,会减少孩子对硬性规则的抵触,慢慢让孩子从被动监管转变为主动执行。
在积攒积分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在执行中定期复盘,比如:时间已到,可孩子总是拖延说“再给10分钟”!这种情况可能是孩子在执行中缺少了“缓冲提醒机制”。
家长们可以设置 “手机收尾信号”,把手机闹钟改成孩子喜欢的歌曲,旋律一响,就相当于“最后10分钟的倒计时”。
同时,提前和孩子约定“最后10分钟可以做什么”(比如保存游戏进度、回复最后一条消息),相当于给停止玩手机一个“缓冲带”,而不是突然断电。
孩子从“被迫停止”变成“主动结束”,就像教室的预备铃打响——听到音乐就知道该准备收尾了,反而更容易接受。
青少年对手机的依赖,常常藏着强烈的社交诉求。
青春期的孩子会极度在意同伴评价,怕因“跟不上话题”被排挤——当同学们聊某款游戏、刷某类短视频时,手机就成了融入集体的 “数字门票”,不刷同款视频、不玩同款游戏,就像没带入场券,进不了小伙伴的圈子。
另外,社交平台的互动关乎自我认同:点赞少可能让孩子怀疑“不被喜欢”;游戏组队胜利能填补现实挫败感……虚拟世界给他们的这种“被看见”“被需要”的感觉,是他们探索“我是谁”的重要支撑。
正确操作:多攒点线下局
主动给孩子多攒点线下局。
看穿他的“社交刚需”,可以协助孩子建立一个小型社交圈,发掘身边3-5个兴趣相近的孩子,在家长的帮助下定期组织密室逃脱、骑行、徒步、踢球等活动。
就像身体成长需要营养均衡的饭菜一样,孩子的社交生活也同样需要均衡。
我们不用完全禁止孩子的线上社交,但要帮孩子在现实世界里找到存在感,让孩子明白:自己是谁、有多重要,不是光靠点赞数决定的。
当学习只剩枯燥、课余缺乏兴趣,手机自然成了最易得的“快乐出口”。
正确操作:“现实价值清单”
社交价值——相约打球、逛街
成就价值——拼乐高、编程小项目
放松价值——看电影、阳台种植……
选项要对接孩子兴趣:喜欢互动的适合团队运动,偏爱独处的可尝试绘画、乐器……
当孩子在现实中找到“沉浸感”,“再玩十分钟”的手机拉锯战就会慢慢消散。
手机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一面镜子——照见孩子未被满足的需求。
与其“抢手机”
不如做“引路人”
当孩子学会自己按下“暂停键”
收获的可不止是管得住手机
更是面对诱惑时
那份清醒和淡定从容
2025年秋季开学家长第一课即将来啦!
各位家长朋友,如果您在家庭教育、亲子沟通、学业指导中有什么困惑,欢迎您在文末留言,我们将筛选出大家关注度高的问题,在秋季家长开学第一课中邀请专家进行现场解读。
来源:成都教育发布
咨询电话:028—27215514
局长信箱:jysjyjqzjb@163.com
信息来源,请认准官方渠道
简阳市教育局官方微信【简阳教育】
2024配资-2024配资官网-配资专业证券配资门户-股票配资精选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