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放榜季,广东出现了2个“反骨”的高考学霸。
他们放弃了人人艳羡的清北,转身直奔香港大学,而且瞄准的就是港大高薪医科赛道,完美诠释了什么叫「上名校和搞钱两不误」的新时代务实精神。
最有趣的是,社交媒体上有一个选清北还是选港大医科的投票,近2万人参与,74%的网友齐刷刷选的是港大。
正所谓清北是面子,港大才是里子,这笔账被这届中产学霸算得又准又狠!
(图|社交媒体上关于清北VS 港大的投票)
学霸弃清北选港大,正在成为新潮流
今年弃清北选港大的两位广东高考学霸, 就读专业都是香港的神科 。
来自公立名校深圳中学的林同学,高考700分,物理类排第12,据称选择的是港大内外全科医学专业(MBBS)。
该专业 是香港神科之首 ,录取分数要求居 全港 之最,每年都是香港状元的归属地。
以2020年录取的香港本地生为例,该专业学生的 DSE 成绩中位数高达45分,排名前36的考生 中位数更 是 49.5 分 ,当中包括 3 名DSE七科5** 的 状元 。
另一位来自广州执信中学的屏蔽生杨同学选择的是牙医。
这也是香港的神科,每年只招收90名学生,今年对内地生重启招生计划,该专业在香港本地竞争就相当激烈,大概 4 人一起争夺一个名额。
今年执信中学的杨同学不仅录了牙医,还获得了香港大学抛来的130万奖学金和38万生活费,总额168万的超级待遇。
而港大牙医学院的非本地生学费已经涨价到21.8万港币一年,算上每年1万到4万港币左右的住宿费和5万生活费,相当于杨同学读完本科全程不花一分一毫。
能让港大如此慷慨解囊,这位杨同学背景非同一般。
从官方报道和同学的分享看,杨同学文艺体育样样精通, IMC 、 AMC 等各项学术竞赛也屡获殊荣,还在2022年入选为“北京大学全球精英人才 A 计划”。
(图|北京大学全球精英人才A计划选拔流程)
除了今年这两位学生, 2024 年来自深圳中学的张同学也走了同样的路。
她高考排名前30,收到北京大学医学院的提前录取通知后,考虑到内地医学院是8年制,而且转为正式医生难度高,她毅然选择了港大的内外全科医学专业。
时隔一个学期后,她在社媒上分享了自己的选择和在读境况,称从未后悔当初的选择,是港大让她看到了人生的另外一个可能,也见证了自己不断被磨砺、逐步走出舒适圈的过程。
内地学霸转向港校的现象并非首次发生,其实早在十几年前就有不少内地状元放弃清华北大,转身攻读港校,以港大吸引力能力最强。
内地学生对港校的热情经历过一个从不熟悉到趋之若鹜的阶段。
自1998年香港赛马会资助起,部分港校就陆陆续续开始招收内地学生,2003年港八大全部开放内地自主招生计划,2005年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加入统招计划,以高考成绩择优录取,名额也由当初的每年一百来人增加到一两千人左右。
AI生成
好景不长,在政治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报考港校的内地生呈现了下降趋势。
如今经济形势严峻,两地合作交流密切,香港国际化水平增强,再加上港府提出要打造国际教育枢纽的目标,港校热度回升,对内地生的吸引力再次增加。
港大神科,未来百万年薪的入场券
弃清北选港大的神科并非内地学霸的冲动决定,这背后有看得见的回报。
在香港,医科是神科,也是高薪的代表。
根据香港教资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23学年港八大毕业生的平均年薪31.4万港元(月薪2.6万港元),其中港大毕业生以38.5万港元的平均年薪居港八大之首。
具体到学科, 医科、牙科和护理科平均年薪高达50.6万港元(月薪约4.2万元) ,比紧随其后的教育专业(37.5万港元)一年要多出13 . 1万港元。
50.6万港元还只是个平均数字,毕业后不同阶段、不同职级、就职不同类型的医院,薪酬还会再翻倍。
香港医学类专业一般是六年制,完成 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学习 后,需要在指定受认可的医院内至少 实习 一年。
实习也是有薪酬的,大概月薪是3万到5万港元左右,正式注册成为驻院医生后月薪可达5万到7万港元。
如果想成为专科医生,则是6+1的培养模式,即在成为全科医生的基础上,再进行专科培训,然后经历公立医院专科科室轮转实习、培训等多个阶段,成为合格的专科医生。
专科医生实习生月薪在7万到14万之间,专科的驻院医生月薪可达20万,最高级的顾问医生月入30万港币以上,年薪超百万。
这只是香港公立医院医生的收入水平。
如果去私立医院就职,或是技术精湛自己开诊所,只要声誉高、口碑好,又是需求量大的专科,比如牙科、整形外科等,年收入没上限,有些医生一两个小时手术就有可能十万起步。
所以香港的医生通常被称为“月球人”或是“星球人”。
球代表一百万,月球人就是指月入100万的人,星球人即一个周就能轻松收入100万,这也是为何香港状元几乎都想读医科。
比起薪水,香港医生的职业发展路径清晰,注重临床工作,科研要求较少,更重要的是医生在香港受人尊敬,社会地位高,医患矛盾相对较小。
为避免医生太过劳累,公立医院实行严格的分流制度,急诊按病情登记优先救治,急诊科医生固定工作8小时,非紧急的病人排队候诊,私立医院也是预约制,十分高效。
香港医院各项福利待遇也很多,如每年25天带薪年假、买房贷款福利,免费进修等等。
除此之外,即便是清北这样最顶级的学府,其毕业生的薪酬待遇与香港相比,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中国薪酬网发布的《202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排行榜TOP200》显示,2024届清华、上海交大和北大的毕业生平均起薪位居全国前三甲,月收入分别是13306元、13167元和12902元,不到港八大毕业生的一半。
毕业五年后,清北学生平均月收入也才2.4万元左右,跟香港人的月收入中位数相差不大(香港最新月收入中位数为2.25万港元)。
如果是清北毕业的医学生,收入会是多少呢?
广东某知名自媒体博主采访了自己的同学朱博士,他2011年高中直接保送进了北大医学院,本博连读8年,博士期间发表了10多篇医学 SCI ,本科时还拿下经济双学位。
但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2019年博士毕业,在北京摸爬滚打四年后,为了生计,朱博士无奈转行做了薪酬更高的股票分析师,放弃了悬壶济世的医生职业。
陷入相同困境的人不止他一个,他说自己如果还在北京三甲医院工作,按照现在的资历, 月薪也就2万元左右。 想拿这个收入,留下来还异常艰巨, 与之竞争的全是清北的博士 。
此外,还有北大医学院毕业的网友介绍,他在北京三甲医院 每周工作大概六天,中间需要穿插着值班,外科手术。甚至有时工作到接近半夜,全都无午休。休息时要看文献收集数据,带学生写文章,要不然无法晋升或是评教职工作。
很多知名医院的年轻医生(40岁以前的)一般月收入在2.5万到3万元之间。所以有网友调侃道,当清北医学生还在为租房发愁时,港大医学生已经在攒首付了。
而香港这边还在疯狂抢医生,因为人口老龄化严重,再加上香港两所医学院培养的医学生有限,医荒始终困扰着香港。
现在中国香港平均1000人里面仅有2.1名医生,远不及新加坡和日本(2.7)、韩国(2.6)等发达地区的水平。
根据推算,香港医生短缺问题至少要持续到2030年,到时候全港缺少的医生将超过1000人,学霸们喜欢的牙医也在其列。
为了解决医荒,港府一方面正在计划建设第三所医学院,生产更多优质生源,另一方面又允许 持有 受 认可医学资格的非香港永久性居民医生 , 通过特别 通道 在香港执业 。
截止今年 4月底,共有30 1 名非本地培训医生在港工作或交流 , 多数来自大湾区 。
所以相比清北医学生,选择港大不仅意味着高薪酬,还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环境。
港大能超越清北,胜在国际化
今年最新 QS 世界大学排名发布后,香港大学摇身一变排世界第11,亚洲第2,相隔11年再度超越清华(#17)北大(#14)这两个龙头老大。
港大校长 张翔 认为,这一历史性成就印证着港大正在成为全球顶级学府以及对精益求精的坚持,港大也会积极推动香港成为全球人才留学、创新及研究的首选地点。
如果我们从 QS 的评分标准上细细看,清北和港大,三者不相伯仲,清北的有些指标还不敌港大。
QS 世界大学排名今年从研究与发展、就业与成果、全球参与度、学习体验和可持续性这5大维度共10个细分指标来评估每所大学。
清北雇主声誉和师生比例这2个指标胜于港大。
学术声誉、教师论文饮用和国际研究网络 这3个指标中,清北和港大势均力敌,尤其是 在主要衡量专业表现的学术声誉方面极为接近 ,清北同为99.9%,港大99.3%。
在 QS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清北各有2个学科跻身世界前三,分别是北大的语言学、古典与古代史,清华的艺术史和环境科学。
另外清华在材料科学排世界第6,化工、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和机械工程名列前10。
港大是进入全球学科排名前200名的数量最多(55个),也是排名上升的学科最多(47个)。
港大上榜的学科中有39个学科名列全球前50位,其中 15个学科跻身首20名 。
这15个学科包括牙医(#2)、教育学(#3)、语言学(#9)、地理学(#10)、社会政策与行政管理(#11)、艺术史(#12)、建筑与建造环境(#13)、土木和结构工程学(#13)、法律学(#15)、现代语言学(#17)、社会学(#17)、英国语文及文学(#17)、市场学(#17)、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18)以及图书馆及资讯管理(#19)。
其中港大的牙科是 亚洲上榜28所院校 里面 排名最高的 专业, 位列全球第二名 ,北大排第39名,清华未进前50名;护理学港大全球第34名,北大排第38。
全球参与度方面是港大的天下,多个细分领域完胜清北。
港大的国际教职员工比例、国际学生多样性和国际学生比例三个细分领域比例均在100%,而清北三项都很低,尤其是国际生多样性和国际生比例只有20%到30%。
港大校内国际教职员工占比71.4%,获选为「全球前1%最具影响力科学家」有196位,在「最广获引用研究人员」中港大在全球名列第10位,亚洲第2位,香港的榜首。
港大学生可以到全球421所知名院校进行交流学习,根据泰晤士高等教育国际化大学排名,港大连续多年荣获 “全球国际化大学”之一的殊荣。
从父母们较为关注的就业成果指标来看, 清华在2022年QS发布的《全球大学毕业生就业力排名》中位居全球第六,亚洲第一,2022届清华毕业生就业率62.7%,国内就业是主流,集中在北上广和浙江,选择深造的人占比35.4%,国内升学为主,境外仅7.1%。
北大2022届学生国内升学比例18.32%,出境升学8.42%,就业占比70.64%,同样在国内北上广工作为主。
(图源|清华大学2022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尽管清北就业成果的表现已经很出色,但与港大相比,两者还是稍微逊色一点。
港大在就业成果中表现几乎满分,为99.8%。
这是因为港大为学生提供遍及香港、内地和海外地区的实习机会,帮助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
港大2023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8.8%,连续第18年实现全员就业,其中非本地生的就业地多元,73.7%在香港工作,顺带还能拿个香港身份。
剩余的人遍布内地(4.5%)、英国(3%)等世界各地。
这意味着即便毕业后在香港找不到工作,还能回内地享受大湾区政府福利和地域优势,更能凭借真才实学和英语能力出国卷。英国、新西兰等国都接受香港医学生毕业后执业。
在香港,似乎有更多拥有国际视野的出路。
中产父母的大棋
能被清北和港大神科同时选中的孩子,心里都有自己的一盘 大 棋要下。
特别是还有高认知的父母做军师,他们的每个选择都是精密布局,就像下棋高手走一步看十步。
这些孩子不选清北,不是在否定清北的学术高度,他们看重港大也远不止“年薪百万诱惑”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发展机会多、选择余地大,视野更开阔。
港校文凭就像是一张全球通行证,想去闯世界,拿着它在英美 等 发达国家畅通无阻;想回内地,大湾区政策红利照样吃香 。
清北依然是金字招牌,但现在走在时代前沿的年轻一代以及他们背后的父母 , 更 务实,也更 现实 。
孩子有实力考上清北,家长又有眼光和底气 帮助孩子选择港大, 既要面子,又 能追逐 里子 ,这才是真本事。
-每日教育新知-
2024配资-2024配资官网-配资专业证券配资门户-股票配资精选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