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刘可欣 徐语杨 伍勇 德阳报道
9月27日,2025三星堆论坛在德阳举行,以“考古学视野下的文明互鉴”为主题,以学术交流为载体,开展跨学科、跨地域、跨文明的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搭建古蜀文明与全球文明的桥梁,促进不同文明间的理解与共生。
当天上午,开幕式暨主论坛活动正式开启,现场不仅发布了三星堆最新研究成果及研究课题,更有考古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围绕三星堆带来了主旨演讲。
许杰以《三星堆文明研究的多重维度和国际化视野》为题带来分享
现场,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前馆长许杰以《三星堆文明研究的多重维度和国际化视野》为题带来了分享。作为第一位在美国大型艺术博物馆担任馆长的华人,许杰与三星堆的缘分,可以从20世纪90年代讲起。彼时,许杰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修学,攻读博士的研究方向就是中国早期艺术与考古,博士论文则选择研究三星堆的独特文化以及与各区域的文化交流。
2001年,“千古遗珍——中国四川省出土文物展”来到美国西雅图、纽约等城市,又在次年前往加拿大展出,这是三星堆遗址出土文物在国际上最大规模的呈现,来自三星堆的神秘青铜文化在大洋彼岸引起强烈轰动。而推动这一展览来到美国和加拿大的,正是许杰。
时至今日,在数十年的岁月飞逝后,许杰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过古老蜀地上的三星堆,并持续关注研究三星堆考古发掘的成果。
演讲中,许杰从1927年三星堆遗址被首次发现说起,回顾了三星堆考古走过的近百年的历程。他表示,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和研究,需要多重维度和国际化视野,具体方法可以用“多层次同心圆”来比喻,三星堆就位于圆心。“第一层圆应探索遗址的内容,尤其是祭祀坑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出土器物之间的内在关系,来重构并且恢复原来的景观及探索它的文化意义;第二层圆当探索三星堆文化与各地考古学文化之间的关系,三星堆并不是偏于一隅的文化,而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文化交流四通八达;第三层圆当是把三星堆放在全球的古代文化的语境中对比考察,这种研究可以是共时文化的对比,也可以是异时文化的对比,两者齐头并进。”
李水城以《三星堆出土金杖引出的问题》为题发表演讲
在造型独特的青铜器之外,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金器也是当之无愧的“文物顶流”,其中一件三星堆金杖,平雕着46厘米长的三组图案,分别是头戴五齿高冠人头像、鸟和鱼,以及似箭翎的图案,留下神秘的古蜀密语,无疑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主论坛中,北京大学教授、四川大学讲席教授、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李水城的分享,就围绕这件文物展开。
李水城以《三星堆出土金杖引出的问题》为题发表了演讲。他提到,根据他的研究,权杖起源得非常早,迄今可以推到一万年前后,最早的出土地点应该在西亚的安纳托利亚地区。而在权杖出现之后,其在世界各地随着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向外扩散。现场,李水城列举了在世界其他地区出土的权杖文物,以及中国等地发现的不同时期可能与“权杖头”有关的遗物。在他看来,权杖文物可能蕴含着跨越万里的文化交流。
2024配资-2024配资官网-配资专业证券配资门户-股票配资精选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