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古代史上,有哪个人像天龙八部里面的扫地僧一般深藏不露,恐怕只有一位,而这个人却突然消失,杳无音讯。
古代还有4个人,也和他一样,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
无论别人怎么找,都毫无线索,他们到底有何特殊?
老子第一位是老子。老子一生在国家图书馆潜心研究30年,如扫地僧一般,孔子也曾向他求教。
他的家族世代任职周朝史官(守藏史),专职管理典籍、制定历法、记录国政及祭祀占卜。
公元前551年,老子进入国家图书馆任职,开始有机会阅读大量文献资料。
展开剩余97%由于“史”的公平、公正、信实的特性,相对于司马迁自成一言的《史记》,老子编写史书更重要的不是吸引人,而是客观公正。
所以,老子需要保持政治中立,来保障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而这一做就是16年,公元前535年,老子写史不肯屈从权贵,被免职。
大概过了五年,老子的名气越来越大,又被召回继续担任守藏史。
周景王晚年,打算废掉太子姬猛,改立庶子姬朝为太子,但还没来得及实施,就病逝了。
贵族单旗、刘卷违背周景王的遗命,杀死顾命大臣孟宾,拥立旧太子姬猛继位,是为周悼王。
原本有机会上位的姬朝自然心生不满,于是他联合被罢免的旧臣以及“百工”(手工业者与低级官吏)起兵夺位。
单旗、刘卷的军队被姬朝击败后,姬猛逃入了王宫固守。
姬朝党羽趁着晚上,偷偷潜入宫中将周悼王劫持了。
此时晋国的先头部队已经到达,杀入宫城,打算营救周悼王。
但继位不过半年的周悼王,却在混乱中被人杀死。
晋顷公的大军到达后,姬朝实力不足战败,携带王室典籍逃往楚国,打算借助楚国反攻。
公元前516年,老子此时55岁了,作为守藏史的老子,因看管不善,失职被罢黜,回老家归隐。
眼看着王朝内乱,周王室权威彻底崩塌,老子坚守了三十年的文化守护使命被迫中断。
老子回家后,开始著书立说,系统整理毕生哲学思考,初步形成《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框架。
几年后,老子游历到沛地,在这里设坛授徒,传授“道”,孔子五十一岁时,专程来到沛地和老子讨论“道”。
老子一生讲求无为而治,到了81岁时,老子看尽了王权幻灭,明白了身为“人”的使命,便打算西出函谷关,云游四方,寻求天道,传播自己的“道”。
老子骑着青牛西行,到达函谷关时,答应关令尹喜的请求,留下了一本五千字的《道德经》,而后西去,世人再也不知道老子的去向。
老子西行,是生命超脱的表现,正和《道德经》:“功遂身退,天之道”相得益彰。
西施而第二位是西施。
春秋末期,西施出生在越国的一个小村庄里,平时帮别人洗衣服谋生。
据说,由于姿色绝美,她洗衣服时,连水里的鱼都被她倾倒。
鱼儿忘记了呼吸,渐渐沉入水底,“沉鱼”之名传遍天下,西施被选入越王宫。
越王勾践一直打算向吴国复仇,便将西施献给吴王夫差。
西施本是一乡村穷苦姑娘,为了国仇,委身敌国,供吴王娱乐,引诱吴王堕落。
夫差被温柔美丽的西施打动,不惜耗费巨资,为西施筑造春宵宫、馆娃阁。
吴王夫差沉迷享乐,终于导致国力衰弱,民怨沸腾,最终被越王勾践灭掉。
以王宫的严密程度,西施没有办法自己逃出去,吴国灭国前,她很有可能被吴王杀死。
但吴国被灭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宠幸后宫,深情的吴王也有可能将她送出宫去;她也可能拒绝吴王的好意,跟着吴王殉情了。
另外一种情况,越王勾践攻吴前,就秘密派人将西施救了出来。吴灭后,王后出于嫉妒,以“红颜祸水”的名义处死了西施。
朱允炆第三位是建文帝朱允炆。
1402年,朱棣攻破南京城,靖难成功。
南京城内突然燃起熊熊大火,燕军搜捕全城,没能找到朱允炆,只在大殿内发现两具遗体。
为了稳定朝野舆论,在姚广孝的建议下,朱棣命人将其认定成了朱允炆,并以帝王礼仪厚葬了他。
但之后,朱棣又加紧安排胡濙、郑和持续搜寻朱允炆踪迹,因为他始终对其身份存疑。
朱允炆很有可能在别人的帮助下,隐居避世了,那他消失后,去了哪了呢?为何朱棣倾天下之力也没能找到他呢?
近年来福建宁德出土的墓葬,被认为是朱允炆的墓穴,可这个说法很快已经被证实,其实是元代高僧的墓穴。
朱棣登基后,穷其一生,一直御驾亲征北方,难道是怀疑朱允炆前往了蒙古?如果朱棣不亲自带兵,是担心将士会被朱允炆策反吗?
如果朱允炆逃往北方,走陆路一直西行,去西方隐居也是可能的。
民间还有一些说法,认为朱允炆在大臣的协助下,秘密逃离南京,剃度为僧隐居寺院。
阿速吉八第四位是阿速吉八,他是元朝泰定帝也孙铁木儿与八不罕皇后所生的长子。
1324年三月,阿速吉八被册封为皇太子。
泰定帝1328年病逝后,丞相倒剌沙拖延月余,于同年九月在上都拥立9岁的阿速吉八为帝,改元“天顺”,与大都的元文宗图帖睦尔形成对峙。
初期,两军交战,最终大都的军队占据优势,1328年11月就攻入了上都。
丞相倒剌沙献上玉玺投降,一月后就被处死。
就像朱棣一样,元文宗继位后,长期派人秘密搜查阿速吉八的下落,《元始》当中,也没有对阿速吉八的结局有明确记载。
继位才42天的小皇帝,就好似凭空消失一般。
从被权臣拥立到仓促消失仅一个月,幼主继位成为权臣傀儡的恶性循环加剧,为后期频繁政变埋下伏笔。
阿速吉八的消失,导致皇位继承彻底失控,直接引发元文宗与明宗兄弟相残的深层动荡,中央权威进一步瓦解。
沈珍珠最后一位名为沈珍珠。
沈氏出自吴兴望族,726年出生。本名没有记载,民间称呼她为“沈珍珠”。
唐玄宗时期,沈珍珠被选入东宫。太子李亨把她赐给了广平王李豫。
742年,沈珍珠为李豫生下了长子李适。
756年,安史之乱第二年,叛军攻破长安。
唐玄宗带着禁军仓皇逃跑,30岁的沈珍珠,因未随驾落入了安禄山叛军之手,被囚禁于洛阳掖庭为奴,长达一年。
一年后,李豫收复洛阳,寻回沈珍珠。但因为战事不休,洛阳相对比较安全,李豫便没有把沈珍珠带回长安。
可没有想到,史思明卷土重来,759年,洛阳又被攻陷。
而叛军到来之前,李光弼已经将城内全部搬空,但是沈珍珠却不知去向。
762年,李豫即位后,是为唐代宗(避讳李世民名,未用唐世宗),他持续派遣使臣寻访沈珍珠18年,但终究没有找到。
779年,李适即位,是为唐德宗,册封典礼上,李适痛哭不止,隔空遥尊生母沈珍珠为皇太后。
他继续扩大搜寻,派遣特使赴江淮、河南等地排查,悬赏民间线索,甚至对冒充者(如高力士养女、崇善寺尼姑)采取“宁受百欺,毋失一真”的宽容态度,导致多次大规模骗局。
终李适一生,也没有找到母亲。李适去世时,他和父亲李豫已经找了四十多年。
805年,唐宪宗继位,大臣建议不要再寻找了。宪宗只好用衣冠冢祔葬于唐代宗的陵寝,官方搜寻正式结束。
结语每一位消失的名人,都对当时的政局,甚至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消失,也反应当时社会正处于战乱频繁,历史模糊或者断档时期。
老子留下的道德经,至今还未被世人悟透。如果他没有消失,继续回图书馆写史,是否能让后世掌握道德经的精髓呢?清朝末年,各地起义多如牛毛。16岁的石达开散尽家财加入了起义军。
“一恨天京自残手足,二恨远征未定根基,三恨清妖欺天戮民。”
这句话不仅是一个英雄临终的呐喊,也是众多起义者心中的叹息。
行刑时,他强忍着不去哀嚎……
小“石敢当”入教雍正时期,在西方殖民者的鼓动下,鸦片在清朝出现泛滥的苗头。
那时候,清朝曾颁布第一个禁烟令,可按下葫芦浮起瓢,巨大的利益却使其屡禁不止,尤其当东印度公司垄断贸易后,输入量激增,最终引发了鸦片战争。
广西有个小孩子,他叫石达开,鸦片战争这一年,他刚刚9岁。
父亲早早的去世,家中的担子全部落在了他的肩上,为了活下去,种田、烧窑、开矿、小买卖,他什么都干。
到12岁时,因为常年劳作,小小的石达开就看着跟一个成年人一样。
虽然无法上学,但他依然坚持自学,尤其是兵书和儒家经典。
道光年间,旱涝、瘟疫、官员的剥削已经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了。
而随着鸦片的泛滥,广西这里出现了大片的鸦片种植区,粮食减产导致粮价飙升,迫使大量百姓破产外逃,或者沦为流民、土匪。
鸦片战争战败后,北海、梧州等通商口岸成为招募华工的中心,大量广西劳工被贩卖到海外,普通老百姓过得更加水深火热。
目睹这一切的石达开,一直想要做些什么。
当时,很多能人异士,看着天下的惨状,纷纷组织起来,形成了一股股反清的力量,比如三合会、天地会等。
石达开自幼性格豪迈,讲究义气,小小年纪,甚至帮乡里人反抗过霸占水源的地主,从而闻名乡里。
他平时又喜欢结交三教九流,包括天地会成员、矿工和农民,所以在当地积累了广泛人脉和声望。
1847年,洪秀全前来拜访16岁的石达开,向他介绍拜上帝会的教义和使命,邀请他加入。
相比较天地会的管理和粗糙的教义,洪秀全的拜上帝教,让读过书的石达开更为认可。
于是,在洪秀全几次高规格的拜访后,石达开答应了入教,共同商讨反清大业。
加入拜上帝教后,石达开变卖所有家产,用于帮助教众。
他利用自己在当地的影响力,将民间疾苦和教义结合,强调“人人有田种,人热有饭吃”的天国愿景,直击老百姓内心。
从冯云山那里,他又学会了一些宗教仪式,通过“拜旗”等仪式,利用穷苦民众的迷信和从众心理,快速扩大了信徒的规模。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聚拢在他的身边,石达开开始利用武装力量保护会众,组织大家一起抵抗地主的压迫。
石达开在贵县独立发展会众,很快组织起了数千人的队伍,扩大了拜上帝教在当地的势力范围。
在这样的模式下,年轻的石达开向着自己的理想冲刺着。
有志不在年高石达开自幼喜欢研读兵法,所以他负责训练众人操练,他的训练在教会内以严苛高效著称。
结合实战考核与激励机制,他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练兵模式。
为了加快训练的成效,石达开往往会设置铜钱奖励,极大地鼓舞了众人的训练热情。
石达开的训练项目,包括快跑、俯身跑、卧跑等,还会训练骑兵l4.l5.ja4j.cn在高速移动中的平衡和反应能力。
此外,石达开还通过天地会等人,收集各种武术技巧,比如“鸳鸯连环步”等,增强近战能力。
广西多山地,石达开会训练部队攀岩、伏击能力,可见石达开在军事方面确实有一定天赋。
除了战场的体能和技巧外,对于军纪方面,石达开也非常重视,比如规定“擅取民物者斩”;设立“圣库”统一分配物资;推行“兵民分治”,减少扰民行为,用来巩固军民关系。
1850年,洪秀全和杨秀清等人,看时机成熟,便发起团营令,召集各地的教众在金田集结。
石达开此时已经拉起了大约4000人的队伍,积极响应号召,首批抵达金田。
1851年1月,石达开与洪秀全、杨秀清等6人,组成了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在广西桂平金田村正式宣布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
初期起义军大概万人左右,石达开作为起义军主力,被任命为主将。
同年12月,永安被攻下后,石达开晋封为“翼王五千岁”。
太平军势如破竹,很快就在天京定都。
定都以后,太平天国高层对下一步战略方向出现了分歧。
杨秀清担心石达开功劳过大,又认为清朝大军都在江南,北京很容易被北伐军攻克。
他便想要让石达开的部队西征,用来牵制清廷的军队。
而他自己的嫡系,则由林凤祥带兵北伐,建立最大的功绩。
如此一来,杨秀清就可以压过洪秀全,成为太平天国真正的掌权者。
可是,想法是好的,执行过程却因为对北方的民情、清廷的韧性等等信息估计不足,导致林凤祥部队被蒙古军快速截断退路,北伐军全军覆没。
湖南、江西是清朝税赋重地,石达开西征这一路,是为了控制长江中上游(安徽、江西、湖北),保障天京粮饷供应并切断清廷漕运通道。
同时,西征也可以牵制湘军主力,缓解天京防御以及北伐军的压力。
石达开分兵三路攻占江西八府四十二县,樟树镇之战更是歼灭湘军千余人。
他迫使曾国藩退守南昌,湖口大捷时,诱歼湘军水师,曾国藩两次投水自尽,成功建立安徽、江西两大根据地。
但这些都是局部胜利,当石达开打算彻底消灭湘军有生力量时,大本营居然出事了!
“天京事变”1856年8月,每个人都在忙着和清军对抗时,天京城里发生了件奇葩的事件。
杨秀清假托“天父下凡”,逼洪秀全封自己做“万岁”。
这自然引起了洪秀全的不满,他秘密召韦昌辉和石达开回天京,帮他诛杀杨秀清。
韦昌辉是个狠人,他率领3000精兵突袭东王府,杀死杨秀清全家及部属2万余人。
而后他又以清君侧为名,扩大清洗,杀死杨系官员和家属,甚至打算杀死劝阻的石达开家属。
石达开从前线赶回后,劝阻洪秀全:“止杀留杨党,以安人心”。
他却因此遭到韦昌辉的追杀,无奈逃出城里,回到军营。
没多久,韦昌辉竟然杀了石达开全家老小,石达开愤怒之下举兵讨伐韦昌辉。
他率领4万安庆驻军包围天京城,在洪秀全处死韦昌辉后,事情才得以平息。
可是,一心抗清的石达开,却被洪秀全猜忌。
洪秀全担心石达开像杨秀清一样架空自己,便打算让自己的亲戚分割石达开的兵权,甚至暗中派人监视石达开。
面对这种情况,有属下建议他杀了洪秀全夺权。
可自幼豪迈忠义的石达开,不肯采纳。
为避免内讧,他只能带着10万精锐出走,并张贴《五言告示》称“精忠若金石,历久见真诚”,表达对洪秀全的不满。
太平天国内部的矛盾,引发“天父天兄”代言人(杨、韦)互相杀害,使宗教神圣性瓦解,民众离心,天京事变其实也预示着他们的事业不会长远。
趁着太平军内斗,清军反扑而来,重建江南大营、攻占武汉、围困安庆。
而离开的石达开,则带着部队转战赣、浙、闽等地,试图开辟新根据地。
可他没有采取集中兵力建立稳固根据地的策略,而是频繁分兵流动作战,导致力量分散,难以形成有效控制区。
1859年,石达开集结20万兵力进攻湖南宝庆,遭到湘军左宗棠、曾国藩合围,损失近10万人。
面对左宗棠这个神人,石达开的部将相继叛离,士气陷入低迷。
1863年,石达开计划效仿诸葛亮入蜀建立根据地。
他率领7万大军,抵达四川大渡河紫打地(今安顺场)。
可是暴雨导致河水暴涨,事前联系的当地土司居然背刺了他,清军联合土司王应元、岭承恩封锁退路,全军陷入绝境。
粮尽援绝后,他的妻妾和六名子女投河自尽,仅留下幼子石定忠。
石达开为保全残部性命,主动向清军投降。
但四川总督骆秉章背信弃义,把石达开押往成都受审,所部将士仍然被全部处死。
这一年6月27日,石达开在成都被处死。
刽子手余宝对其行刑,割千余刀。
石达开口含麻团,咬紧牙关,全程没有发出求饶的呜咽声,凛然就义,终年32岁。
清廷未履行“善待”承诺,他六岁的儿子石定忠居然也被骆秉章处死。
据说为他行刑的士兵,事后精神出现了错乱,这难道就是一报还一报?
结语石达开是理想主义的践行者,他为之后的起义留下的沉重的教训,可歌可泣。
赴刑前,他写了一首回文诗:“大军乏食乞谁籴,众泣含悲君目瞑。定论由天申大义,达开临刑诉衷情。”
但仔细想想,石达开还是书读得不够啊,应该学学朱元璋的做法啊!中国几千年诞vy.l5.ja4j.cn生了很多王朝,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新姓氏。
其中有的是单姓,有的是复姓,不过复姓一般比较少见,这也导致很多人误以为有些复姓是日本独有的。
中国的姓氏如何演变的呢?又有哪些复姓本来就是我们中国的呢?
中国“姓”和“氏”上古母系社会时,群婚而居,不知生父是谁,为了避免近亲通婚,中国只有母系的“姓”,还没有父系的“氏”。
那时期诞生的姓,多包含“女”字旁,如上古八大姓:姬、姜、姚、嬴、姒等,体现"姓从女从生"的特征。
而随着人口迁徙,人们不断聚居。频繁的战争、生存工具的提升等,都使男性地位逐步提升,掌握了主导权。
伴随着私有财产的垄断,以男性为首领的贵族诞生。
父系宗法制度逐渐完善,同姓族群跟随父亲分迁各地,形成新的支系。
为了区分贵族等级和社会地位,“氏”出现了。
贵族便开始以封地、官职、职业等为氏,平民没有氏。
比如以封国为氏的周、齐、楚、燕等,以官职为氏的司马、司徒等,以职业为氏陶、屠、卜等。
未成为天子前,周文王、周武王是“姬姓周氏”,成为天子后,遵循礼制,不再有“氏”,而是用尊号或者职位代替。
周天子分封诸侯后,其子孙再依据不同标准创立新的氏,单以“姬姓”,就直接衍生出了411个氏。
战国至秦汉时期,人们的活动范围扩大,血缘稀释后,宗法制度崩溃。
同姓通婚增多(如姬姓诸侯联姻),姓氏的婚姻区分功能弱化。
贵族后裔又以国名或祖先名为姓,进一步模糊了姓与氏的界限。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导致贵族特权瓦解,氏原本“区别贵贱”的作用逐渐失效。
同时,平民崛起加速了身份标识的模糊化,氏开始与姓混淆使用。
到了汉代时,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都开始混用姓氏,比如刘邦姓刘氏、司马迁姓司马氏。
现代的单姓或复姓体系逐渐形成并确定。
而其中的复姓人口,相对比较少,又经历过多次避世或者融合,复姓在现代更是少见。
从古至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总数多达约2.4万个,但经过历史演变,目前仍在实际使用的姓氏有6150个。
日本多为复姓,弹丸小国出一个名人,就会被世界记住。
在我们中国,有三个姓氏,常常被误以为是日本姓氏。
这三个姓分别是端木、东野、新垣,它们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端木姓氏端木这个姓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
春秋时期,按照礼制,男子称姓,女子称氏,男性多以“氏+名”来称呼。
商朝末年,楚人首领鬻熊投奔周文王,帮助周文王和周武王讨伐商纣王。
鬻熊是芈姓,熊氏。他生了两个儿子,嫡子叫熊丽,庶子名端木。
到周成王时,为了维护长江流域的统治,也为了表彰鬻熊当年参与伐纣的功绩,周成王册封熊丽的孙子熊绎为子爵,可以建立楚国。
而作为庶子的端木,按照礼制,不能继承芈姓主支“熊”氏,需另立分支标识。
所以端木的儿子典,未册封不能以封地作“氏”,便引用父亲的名字作为新的姓,这样一个新的独立分支便出现了。
端木这个复姓,最早为我们所熟知的名人叫“端木赐”,就是孔子的弟子“子贡”的姓名,端木氏,名赐。
子贡的后人,或为躲避战祸、或因家族繁衍,有的继续使用端木,有的则用端、贡、沐、木作为新的“氏”。
因为单姓端和木的使用,端木这个姓在国内非常少见,只在安徽和浙江有一小部分。
就比如山本、岸本、松下这样的姓一样,一听上去,还以为端木也出自日本。
东野姓氏东野氏是周文王的嫡系后裔,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周公旦于鲁。
但是,周公需要留朝辅政,帮助周武王创立宗法ef.l5.ja4j.cn制度和礼乐文明,所以便让自己的长子伯禽代封为鲁公。
鲁公伯禽第三个儿子叫姬鱼,因为周公辅佐文王、武王、成王,功绩无法估量,所以姬鱼受封于“东野”之地,于是用封地作为了这一支的“氏”,称东野田(后来简化成了东野)。
东野鱼这一支,至今还有一些族人繁衍,多分布在山东曲阜、泗水、平邑等地。
历史上有记载的人物也有不少,比如洩声子、东野稷、东野获、 东野沛然等。
公元前6世纪参与齐鲁炊鼻之役,以精准箭术射杀齐国勇士子渊捷的战马,展现鲁国武将的作战能力。
他的家族后裔以东野为氏,成为东野姓的重要起源支系。
现代东野姓氏族人中,68%可以追溯到洩声子这一支,主要分布在山东地区。
可能是日本著名小说家东野圭吾的名气传播,使国内很多人误以为东野这个姓氏只在日本。
日本的东野姓氏可能来源于中国,也有可能是在哪块东边的野地里出生命名的。
新垣姓氏周文王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姬高) 被册封在新垣这个地方,他的后裔用封邑名“新垣”作为氏,形成主支。
战国时期,魏国大将新垣衍(毕公高后裔)为早期代表人物,曾在公元前257年游说赵王,尊秦昭襄王为帝。新垣姓氏可以在《史记》、《战国策》中找到。
此外,战国时期秦国嬴姓公族,因功受封于新垣邑,形成另一支独立源流。
西汉文帝时,新垣平以方士身份,进言阐述“日再中”、“玉杯”等祥瑞事迹,受封上大夫。
明太祖洪武五年,朱元璋赏赐福建的三十六姓船工迁居琉球。其中,林姓族人后改氏为“新垣”,融入久米士族。
琉球一直属于中国的藩属国。
清朝末年,日本利用琉球渔民遇害事件,以“保护属国”为名出兵。
日本迫使清廷签署《北京专约》,承认日本对琉球的“保护权”,并勒索50万两白银赔款,为吞并琉球铺路。
日本在甲午海战胜利后,日本军警突袭首里城,武力挟持末代国王尚泰迁往东京,宣布废藩置县,设“冲绳县”,琉球王国至此灭亡。
琉球被日本吞并后,该支新垣氏成为日本冲绳县常见姓氏。
新垣在国内人口比较少,也有可能是避祸改了姓,历史上没有多少名人。
而日本有位演员叫“新垣结衣”,比较出名,所以容易使人产生误会,以为新垣只是日本的姓氏。
结语姓氏作为我们中华文明的核心符号之一,它的演变过程不仅记录了历史变迁,也为我们多民族的融合提供了文化认同的纽带。此外,通过姓氏,我们也能追本溯源,提高我们的凝聚力。
你们还知道哪些容易错认的复姓呢?
发布于:安徽省2024配资-2024配资官网-配资专业证券配资门户-股票配资精选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